沁色,是和田玉籽料历经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千万年河水冲刷与矿物浸润的“时光印记”。它不浮于表,而是深融于肉。它由外而内渗透,让籽料焕发着浑然天成的渐变色彩之美。初玩和田玉沁籽,了解沁色的特点和多样性至关重要。本期玉器课,我们将从沁色的本质成因到真假鉴别,带你读懂沁色。
沁色是和田玉籽料在河床中,受铁、锰等矿物离子长期渗透而成的色彩。矿物元素沿玉料裂隙或疏松结构向内浸染,形成由深至浅的渐变色调,如同墨汁渗入宣纸,与玉肉浑然一体。带沁色的籽料就是沁籽。
沁色的形成需要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有致色矿物环境;二是玉质结构疏松或有裂缝;三是漫长的时间,三者缺一不可。
皮色和沁色成因基本相同,只是渗透深度不同,所以大家容易混淆。皮色仅是籽料表层氧化形成的薄层着色,类似水果表皮,打磨即可消失;而沁色会深入至玉肉内部,在纵向呈深浅颜色的过渡。
天然沁色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
按照沁纹的形态,可分为水草沁、钉子沁、絮状沁等。水草沁一般长在和田玉有裂缝的地方,像水中蔓延的草枝,沿缝隙向根部延伸,沁纹深,是天然籽料的"身份证"。钉子沁就像一颗颗垂直钉入籽料的钉子,紧密嵌入玉肉。絮状沁近似于水草沁,但纹路要比水草沁细小柔和一些,是云雾般柔和的团状沁纹。
按照沁的颜色,可分为黄沁、红沁等。黄沁通常是铁离子致色形成,温润如蜜,外表常带棕褐色斑点。形成时间相对较短的黄沁料颜色由外向内变浅,老熟的从外到内都呈现黄棕色。红沁是致红元素三氧化二铁渗透形成,多伴生深色矿物斑。红沁的可玩性很强,通常伴生的黑色经过盘玩颜色也会变浅,整块沁籽会愈发鲜亮。
按照沁色的渗入深度与范围,可分为全沁和半沁。全沁是指沁色贯穿整块玉料,玉质完全被矿物质沁染,内外颜色基本一致。半沁是指沁色仅穿透玉表局部(如裂隙、疏松处),未完全深入玉核,形成“外沁内肉”的过渡状态。
按照沁色与玉质本身的关系,可分为肉沁和僵沁。肉沁是指颜色深入玉肉内部,与玉质融合紧密,边界自然过渡,属优质沁色,兼具天然美感与玉质温润。僵沁是沁色主要附着于玉料表面的“僵”(粗颗粒未玉化矿物)上,或沿僵与玉肉的结合处渗透。僵区沁色浓艳但干涩,缺乏玉性。
对于沁籽品质的判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掌握。第一,观色之灵韵。天然沁色之美在于“有生机地渐变”,优质沁色通常是由表及里、由深至浅的自然过渡,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且颜色相对干净、鲜亮,不发乌发闷。
第二,辨玉性。因为很多沁色籽料多含僵性,混僵的情况会让沁料的玉性没有那么好,所以我们需要对其玉性有更多关注。选购沁籽时需重点关注僵性对其的影响程度,僵性占比过高会导致玉质松涩,价值锐减,核心标准是僵性不能超过玉性,也就是玉质基地需占主导地位。玉性最好的被称为“全玉种”,全玉种黄沁也常被很多玩家视为“梦中情玉”。
第三,看玉质验油性。品质上乘的沁籽质地细腻,触手温润,老熟度好,久盘愈显油亮。一个油性好的沁籽,通常它各方面的品质都不会很差,但价格也就特别高。所以对于一般沁籽我们不能要求它像羊脂白玉那般有冒油感,达标油性就是手盘有油膜阻力感即可,而且沁籽的特点是越盘越油。
第四,理性看待瑕疵。作为沁籽,它的瑕疵一般都不会太少,黑点、小裂、大裂、水草沁等都经常出现,所以我们需理性看待沁籽的瑕疵。对于那些密集深裂、内部脏点多的沁料要规避,但是适当的浅层绺裂、表面少量黑点、水草沁要学会包容。
当然,沁籽的品质和价值是需要综合判定的,不能一概而论。
通常很多沁籽看起来发干,这主要是致色矿物离子与籽料发生蚀变反应导致其油润效果减弱,出现“返碱”的现象。因此,我们在玩和田玉沁籽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盘,要常盘”,手掌的温度与油脂能唤醒玉质深层油性。
市场上那些油性比较好的沁籽大部分是盘出来的,长期盘玩会让沁色更油润鲜亮,呈现"活色生香"之美,这也是很多玩家喜欢沁籽的原因,在盘玩过程中感受和田沁籽的灵性和魅力。
随着关注沁籽的人越来越多,造假现象也愈发活跃,真假沁籽的识别就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看颜色的过渡。通常人工染色的沁料大部分颜色会显得过于鲜艳或不自然,可能呈现通体艳黄或艳红,无层次感;而天然沁色没那么鲜亮、色根层次分明,颜色由表及里渐浅,有自然地过渡。
其次,观察沁纹。天然形成的沁纹往往像石化一样伴随沁皮,与沁色紧密结合。由于矿物沉积所致,真沁在裂缝深处色最浓。人工染色沁料通常裂缝处颜色堆积不均,缺乏灵动之美。
第三,看黑点。多数沁籽的最外层都会有比较密实的棕色黑色斑点分布,这正是天然沁料的鲜明特征。但现在市场上有一种专门的去黑药水,用完以后可以让脏脏的沁籽立马变样,这也算是一种特殊的造假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去黑虽然让沁籽变得更加美观,但它改变了沁籽的天然状态,对其品质和价值产生了一定影响。
沁籽的魅力,不仅在于色彩的瑰丽,更重要的是盘玩中的乐趣。每一次摩挲,都是人与玉的相互滋养。盘玩之间,油润渐生,光泽渐显,彷佛玉石在手中慢慢苏醒,愈显生命之力。